导读:虽然近两年监管政策调整给险企战略带来一定影响,但从长远来看,注重发展质量的战略转型将更为有效。与此同时,险企应更注重发展战略的长期性,保持战略定力长期来看或受益更多。
综合上市险企公开披露和同业交流披露的“开门红”数据来看,龙年伊始,保险业面临着转型新局面。
具体而言,今年1月保险公司保费收入表现分化:个险系公司大体稳住基本盘,银保系公司受挫暂入调整期。
分析人士认为,渠道战略是保险公司的长期战略。虽然近两年监管政策调整给险企战略带来一定影响,但从长远来看,注重发展质量的战略转型将更为有效。与此同时,险企应更注重发展战略的长期性,保持战略定力长期来看或受益更多。
个险系公司表现相对稳健
个险系公司表现相对稳健,这一点在大中小公司中均有体现。
分析人士认为,个人代理人队伍大盘扎实,是中国人寿实现首月“开门红”、稳住保费增长态势的主要原因。东海证券表示,经历了多年的主动改革与被动清虚,中国人寿现存代理人队伍在增员、培训、展业等方面均有一定升级与优化,进而推动产能持续提高,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人寿个险板块月人均首年期交保费同比提升28.6%,这意味着队伍质量更高了。
中小险企中,一些重视个险布局的公司也尝到了甜头。例如大家人寿自2021年起试水独立代理人模式,期缴保费和人均产能都大幅提升,同业交流数据显示,其今年1月个险保费规模实现了快速增长。此外,长生人寿、国联人寿等小型公司均实现了个险保费规模大幅提升。
代理人队伍已发生质变。分析人士表示,相较于过去虚高、低质的代理人队伍,经过两三年清虚整顿之后,目前寿险业代理人队伍质量明显提高,高学历、高素质、高产能人才占比明显提升,这也是目前个险系公司月均产能普遍大幅提高的原因。正因如此,个险渠道业务质量相应提升,成为目前险企高质量业务的主要贡献渠道。
银保系公司暂遇挫折
从同业交流数据来看,银保系险企今年1月“开门红”表现普遍不佳。
头部险企中,从公开披露的上市险企数据可见,银保业务占比相对较高的上市险企1月保费收入普遍出现较大幅度下滑,主要由银保业务新单收入大幅下滑导致。这一特征在银保系中小险企中表现更为明显。
2023年8月以来银保渠道严格执行“报行合一”(即“按规定使用经备案的产品条款和费率”的监管要求),是导致银保业务保费收入受到影响的直接原因。业内人士表示,一方面严格执行“报行合一”之后,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、渠道费用投入等方面不得不进行调整,导致部分银保产品在价格上的吸引力下降;另一方面银行渠道受费用整体降低影响,减弱了保险产品推介力度。
对于部分险企而言,银保业务也有主动调整的必要。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:“有些公司今年主动压缩了银保渠道投放,因为银保产品本身的预定利率和结算利率预期相对比较高,长期来看很多产品可能给险企带来利差损,所以一些银保业务占比非常高的公司主动做出了降低投入、压缩规模的策略性调整。”
提升转型质量 保持战略定力
“开门红”数据反映了险企近年转型战略的选择。
分析人士认为,近年保险公司高质量转型主要分为两个流派:一是专注于个险渠道转型,通过打造高质量代理人队伍实现发展质量提升;二是重启银保战略,即转向增加公司的银保渠道投入和培养。
有业内人士认为,险企对于重启银保战略存在误判。“去年‘开门红’期间,在‘炒停售’等背景下,部分公司认为通过激进的银保费用投放延续旧的发展模式,也能实现业务的可持续增长,所以行业内有主体提倡重启银保战略或双向奔赴的新银保模式。”周瑾表示,这一模式不可持续,因为虽然这种模式短期可能仍会推动规模增长,但银保业务质量和发展逻辑没有得到本质提升。政策环境出现变化时,业务会出现明显波动。
周瑾表示,保险公司还是要从客户的视角和长期发展的角度去改革渠道、产品和服务,沉下心来提升发展质量。
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,个人代理和保险经代渠道的“报行合一”未来将结合行业实际情况展开。不过,这并不意味着个险系险企要临时调整渠道战略。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专业委员会委员朱俊生表示,在监管政策调整之下,保险公司并不能简单转向别的渠道,而是应该保持战略定力,积极适应政策调整,提升现有渠道发展质量。
中小险企需要更加竞争中立的监管政策提供转型空间。朱俊生认为,目前互联网保险、个人养老金业务、新版税优健康险都设定了较高的经营门槛,中小主体难以参与。在新的监管环境下,中小主体面临的转型压力更大。可实施竞争中立的政策,适度降低经营门槛,允许中小主体参与一些创新型业务,为其转型提供必要的空间。
344413个用户完善保障计划